Pages

Thursday, August 09, 2007

榜样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
Role Model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

幽幽鹿鸣/Yoyoluming


我小时候,人人都有革命理想,但谁也没有可真正效仿的榜样.因为那时候说长大要建设啥啥主义的社会容易,反正谁都看不见,谁心里都没数;要想实现个人理想可就难了.因为生活中的榜样都高不可攀.你敢说你长大想当毛泽东吗?你敢说你长大想当雷锋吗?你敢说你长大想当死了的先烈和劳模吗?你敢说你长大想当猪八戒,孙悟空吗?

于是在一个天天鼓着肚子说壮胆话的年代里,很多孩子的榜样竟然成了居里夫人,艾笛生和等等的洋人.这是因为在中文里榜样这词跟英文里的role model并不一样.前者仅供学习,瞻仰,阅读,参考;并没有真正的实际价值,并不是英文里可上行下效,可供复制的楷模.一个美国孩子说“我长大想当救火队员,”他并不是想被烧死当烈士.而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要是说“我想当救火队员”话没说完嘴上就得挨一把掌,然后爹娘就恨恨地说“没出息!我把你养这么大容易吗?你咋不想去当…公司总裁!”父母绝对不会说“当救火队员太辛苦啦,你当董存瑞吧!”这说明中国人为自己树立的楷模都是为眼泪和背上的鸡皮疙瘩的.

在无数的例子中有两件最难忘.

内蒙古的草原小姐妹.一天她们在牧羊途中遇到了暴风雪.两姐妹为了救羊把自己冻残了.

刘文学.据说是个四川孩子.有一天看见村里的地主在地里偷辣椒就跟他搏斗起来,最后被掐死了.

成年人的楷模就不说了,自古中国文化讲的就是鞠躬尽瘁,燃尽最后一滴灯油.孩子的楷模让孩子觉得如此沉重,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如此之大,这就有点高不可攀了.羊就是不冻死,不是也得被宰了吃肉吗?一把辣椒换了至少两条命值得吗?这样的例子是想让孩子看轻生命还是看轻人性本身呢?这种例子实在不该永远地被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.

现在的生活从物质角度讲真是比以前好了太多.但是今天的社会依然竖不起人人可以效仿的楷模.在农村,一个孩子的理想是读书,然后由此远远地离开农村.或者进城打工,远走他乡.在城市,一个孩子的理想是当总,当长,当模特,当演员…想当农民,想当工人,想当邮递员,想当生产者,劳动者的,少.你就是问开出租车的,他的回答也是“唉,没办法!”接着是“我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干这个.”

你下次去朋友家问问他们的独子,独女,“你想不想当动物园的饲养员?”你看人家给你好脸看吗.

你要是拦住街上的行人这么问,人家不脱下鞋子追着你打就一定会以为你有精神病.

2007-8-9